1. 定点
识别上唇表面解剖的关键基准点。通常使用的基准点共有七个。前列点位于对侧唇峰的位置;第二点是人与人之间的低洼处;第三点为患唇的高点,1~2与2~3之间的距离相等;第四点在唇裂两侧与鼻交界的上方六点,第四点到鼻小柱的距离与第六点到鼻翼内缘的距离之和等于对侧鼻孔的宽度;第五点位于对侧鼻孔的中心;第七点则是关注患唇部由厚变薄的红色区域。除了上述基准点外,根据不同的修复技术,还需添加各自的修复固定点。
2. 分离
若鼻底裂口较为宽广,且缝合时张力较大,建议首先进行牙槽沟的分离,以减轻张力。初在唇红两侧进行缝合牵引,张开嘴唇,接着在牙槽沟的唇侧实施一个粘膜切口,利用刀柄向上分离骨膜;患侧的分离范围应大于健侧。有时需要将分离延伸至鼻翼与鼻基部,以便在缝合后能够有效释放颊区软组织,避免张力过大。随后,用含有120万肾上腺素盐溶液的小纱布进行加压止血。如果裂缝较窄,则无需进行到该平面。
3. 切口
用唇夹压住裂口两侧的上唇止血,然后用尖刀沿指定的线路方向从下到上斜切整层,留下比皮肤稍多的粘膜。然后分离皮肤、肌肉和粘膜。保留剪下的红唇,修复唇珠。
4. 肌肉层的分离和缝合。
将肌层与皮肤、粘膜下层分离,在鼻小柱和鼻翼基部切开,分成2~3片三角形肌瓣。然后将三角肌皮瓣重叠并缝合。首先在小柱根部缝合外侧上三角瓣,在朱红上方缝合下三角瓣,使口轮匝肌完全复位。
5. 缝合
根据设计的切口,首先缝合粘膜,接着在口侧进行缝合,然后自上而下进行肌肉层的十字缝合。随后,使用3-0至5-0的尼龙单丝或丙纶线进行皮下和皮肤的缝合。接下来,采用Z字形的口红缝线,以避免直线缝合导致口红表面出现浅裂。去除口红的过渡部分后,插入一个三角瓣,以增加口红的厚度,确保上唇的厚度均匀且对称。后,清除多余的组织。